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牛肉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其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4年我国牛肉消费量达到1070万吨,自2020年以来,连续5年逐年增长,连续3年突破1000万吨。
但需求的增长并未带来牛肉价格上涨,反而调头向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集贸市场牛肉(去骨统肉)与活牛月度平均价格分别为69.83元/公斤、27.76元/公斤,比上一年分别下降了15%、20%,活牛价格已经降到了近10年的最低水平。去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牛肉价格已经连续下跌12个月,肉牛批发价更是在短短半年内下跌24%,创五年来的历史新低。
价格低迷已经传导到牛肉生产端。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11月份出栏一头肉牛平均亏损1600元以上,连续8个月亏损超过1000元,65%以上的养殖场户处于亏损状态。
而进口牛肉市场表现却积极向好。2024年我国牛肉进口量约为287.5万吨,占国产牛肉的37%,牛肉进口量同比增长4.8%。这些进口牛肉主要来自巴西、阿根廷与乌拉圭。
跨越山海的南美牛肉与我国本土的内蒙古草原黄牛,正在我国餐桌上展开一场供应链的“暗战”。如何提升国产牛肉的竞争力,有效抵御进口牛肉的冲击,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01
供应链协同效应弱
“我国牛肉产业链虽涵盖种牛培育、屠宰、加工至终端销售全环节,但存在断点多、协同效应弱等问题。”3月3日,中物联食材供应链分会执行副会长秦玉鸣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牛肉供应链现阶段存在诸多挑战。
他进一步分析,在种牛培育环节,对国外优良品种依赖度高,导致种牛引进成本高,品种改良和优化受限。在饲料供应环节,受季节和市场供需影响显著,价格波动较大。在养殖育肥环节,肉牛养殖市场集中度较低,散户占比较高,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在屠宰加工环节,牛肉分割标准化程度相较进口牛肉较低,影响产品流通效率。在冷链运输环节,偏远地区冷链物流覆盖范围有限。在终端销售环节,品牌建设薄弱和成本劣势使我国牛肉产品在市场上辨识度和竞争力不高。
“信息共享与标准统一是关键。”近日,恒都农业集团副总裁朱刚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国产牛肉供应链的产业链协同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与质量标准制定上。在养殖环节,养殖企业需要实时向下游的贸易商和加工企业提供牛的存栏量、生长特点、出栏时间等关键信息,以便下游企业能够更好地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同时,贸易商和加工企业也需要向养殖企业反馈市场需求、价格趋势等信息,帮助养殖企业调整养殖结构和规模,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质量标准制定方面,朱刚泉强调,养殖企业与下游企业需要共同参与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可以确保出栏的牛肉符合市场需求和食品安全标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质量标准的制定还有助于提升养殖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因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供需关系是国产牛肉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方面。”秦玉鸣认为,通过与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养殖企业可以确保销售渠道的畅通和稳定,降低市场风险。同时,下游企业也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保证生产和销售的连续性。
为了维护稳定的供需关系,秦玉鸣建议养殖企业和下游企业可以共同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此外,还可以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建立价格联动机制等方式,确保供需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02
提升冷链能力,降低牛肉损耗
畜产品物流是从动物养殖场到消费者餐桌的全过程,保鲜问题是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运输方式与路线的优化是确保国产牛肉品质与降低损耗的重要环节。”朱刚泉指出,在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时,必须细致考量产品的具体特性,如保鲜期、对温度波动的敏感度,以及运输距离、沿途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对于跨越较长距离、需长时间运输的牛肉产品,冷链运输车或铁路冷链运输因其稳定且持续的温控能力成为首选,它们能有效维持产品在途中的温度恒定,保障品质的稳定与新鲜。而对于短途或城市内配送,冷藏车或具备高效保温性能的保温箱则更为灵活便捷,既能满足快速送达的需求,又能确保牛肉的新鲜度不受影响。
秦玉鸣则认为,冷链技术与设备的升级也是国产牛肉供应链物流冷链优化的重要方向。随着消费者对牛肉品质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冷链技术和设备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需要加强冷链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冷链运输的效率和品质保障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先进的制冷技术和保温材料,提高冷链运输车的保温性能和制冷效果。同时,还可以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冷链运输的实时监控和追溯,确保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
在物流的冷链方面,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同样重要。朱刚泉认为,通过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与信息共享,可以提高冷链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养殖企业可以提前将出栏计划和产品信息传递给下游企业,以便下游企业提前做好接收和配送准备。同时,下游企业也可以将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反馈给养殖企业,帮助养殖企业更好地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结构。
为了实现供应链协同与信息共享,可以建立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或信息系统,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通过平台或系统可以实现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等功能的一体化和协同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03
打磨服务能力,加强品牌建设
随着牛肉产品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日益增长,定制化服务能力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更是推动牛肉供应链升级的重要力量。
朱刚泉指出,深入理解并精准把握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和偏好,是提供个性化牛肉产品及定制化服务的前提与基础。这不仅意味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捕捉消费者偏好的微妙变化,还要通过有效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构建起消费者画像,为精准营销和服务定制提供有力支撑。
在实际操作中,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体现在多个维度:一方面,依据消费者的口味偏好,精选不同品种、部位乃至饲养方式的牛肉产品,如草饲、谷饲或是特定口感的牛肉,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风味、口感的挑剔要求;另一方面,结合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预算范围,提供多样化的规格选项和包装设计,从家庭小包装到节日礼盒,灵活应对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这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还能有效促进销售增长,拓宽市场份额,为国产牛肉品牌赢得更加稳固的市场地位。”
秦玉鸣强调,多元化销售渠道的深入拓展,是国产牛肉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增强品牌竞争力的核心策略。除了深耕传统的零售市场和餐饮渠道,积极拥抱新兴的销售模式同样至关重要。其中,电商平台与社区团购两大渠道,尤为值得重点布局。
“品牌建设与消费者认知的深化,是国产牛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朱刚泉表示,通过全面加强品牌建设和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市场推广活动,可以显著提升消费者对国产牛肉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感,从而有效驱动销售增长,扩大市场占有率。
在品牌建设这一核心环节,企业应注重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卖点的品牌。这不仅包括独特的品牌定位与形象设计,更需体现在卓越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上。通过精选优质牛肉原料、采用先进加工技术确保食品安全与口感,以及提供贴心周到的售后服务,逐步树立起品牌良好的口碑与形象。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发布时间:2025年3月21日 17点06分

